服务热线
13817140470
欢迎访问上海劲马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网站
13817140470更新时间:2012-08-06 浏览次数:1950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在冠状动脉已经出现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供血忽然减少,导致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的缺血损伤及坏死现象。C-反应蛋白是炎症、感染和组织损伤后的非特异性产物,其水平的高低,可以判断机体内炎症的反应。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有专家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本文通过对患者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水平的测定,分析三者的关系及在心肌梗死诊断中起到的作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40~7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及美国心脏病协会专家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同时选取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50例志愿者心电图检查均正常,且无急慢性感染疾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心肌梗死患者要在发病2 d内采集,将标本分离血清后,分别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免疫抑制法和双抗体夹心法对两组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含量和肌钙蛋白Ⅰ含量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3种检查含量的比较
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Ⅰ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3种检查含量的比较
2.2 相关分析
心梗患者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三者结果呈正相关。hs-CRP与CK-MB呈正相关r=0.56;hs-CRP与c1Ⅵ呈正相关r=0.46;CK-MB与cTnI呈正相关r=-0.49。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长期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2]。目前,如何及时有效的诊断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临床上的重要问题[3],准确的诊断可以确保心肌的再灌注治疗,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C-反应蛋白是与白细胞介素一6密切相关的一种炎症介质,由肝脏合成后分泌至血液中。有研究证实[4],其不仅是炎症、感染等症状的反应性指标,还是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参与者。本组结果可见,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就表明C-反应蛋白参与了心机梗死的发生过程。近些年,C-反应蛋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基础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越发密切[5-6]。由于正常人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因此,在进行心脑血管疾病筛查时必须要使用高敏感性的测定方法[7]。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方法与未来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有专家在对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进行循证医学研究时发现[8],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的心绞痛患者其预后就越差。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活力与梗死的部位、面积及预后有关,被誉为是心肌损伤诊断的金指标[9]。但因其敏感性较差,不能诊断微小的心肌梗死,所以,为早期心肌梗死的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心肌梗死患者肌钙蛋白Ⅰ的动态变化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很相近,由于肌钙蛋白Ⅰ的半衰期长,所以用肌钙蛋白I诊断发现较迟的心肌梗死较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比较,正常人的血清中几乎测不到肌钙蛋白I,说明其对心肌梗死有较好的分辨能力[7]。本组采用超敏C-反应蛋白分别检测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的血清水平结果显示,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Ⅰ呈明显的正相关,且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所以,在心肌梗死疾病的预防过程中除了要重视血压、血脂等因素外,还应重视C-反应蛋白的水平,对其进行控制与调整,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程度,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超敏C-反应蛋白在心肌梗死的存在、发生和预防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上海劲马实验设备有限公司(www.shjmsw.com)主营:ELISA检测试剂盒;免疫组化试剂盒,胎牛血清;酶联免疫试剂盒,进口抗体,生物试剂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漕河泾研展路455号B座
版权所有 © 2025 上海劲马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5015681号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环保在线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