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

您的位置:首页 > 资料下载 > 轻生行为分析及预防手册

资料下载

轻生行为分析及预防手册

时间:2010/6/2 浏览次数:2045

● 每年,*有几百万人试图轻生,其中有近100万人轻功。在中国,轻生已经成为15 ~ 34岁青壮年的首要死因。

●由精神疾病导致的死亡动机,仅仅是轻生的部分原因。要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需要有执行轻生计划的决心。这种决心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冲动、无所畏惧、能够忍受疼痛等。

●研究显示,无所畏惧是有条件的:有疼痛体验的人,无论是被他人虐待还是自虐,都会逐步提高对不适感的忍受能力,他们通常对自残的念头也习以为常。

●有时候由酒精或者其他物质导致的较弱的冲动控制能力,也可能会引发轻生行为。

埃丽卡•埃尔南德兹(Erica Hernandez)在18岁时曾试图轻生,而且还试了两次。家庭问题让她极为抑郁、痛苦不堪。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先是吞下了“家里的每一粒药丸”,后来又企图酗酒致死。或许因为运气好或者不够果断,她的行为还没有到足以使她丧命时,救援就到了。现在已经 31岁的埃尔南德兹zui终在教会以及一个亲子心理治疗小组找到了“平静”。

每年,*有几百万人试图轻生,其中有近 100万人轻功。在美国,轻生是* 11位的死亡原因,在 15~ 24岁的青少年中,轻生*三。而在中国,轻生已经成为 15~ 34岁青壮年的首要死因。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伤害研究与政策中心近期发布了一篇报告,涵盖了 1999年到 2005年的数据。根据这份报告,近 10年来,美国的轻生率出现增长,这主要是因为 40~ 64岁的白人轻生行为增多。现在经济危机又为这一问题推波助澜:2009年 4月,美国抵押贷款融资*房地美(Freddie Mac)财政官轻生身亡,与此同时,许多在经济危机中破产的人也选择了轻生。2005年开通的美国政府全国预防轻生求助的求助记录数据显示,2009年 8月有 57 625个求助打进来,而 2008年 8月这一数字为47 191。

缘何如此?研究人员正在进一步完善传统的观念:哪些人是具有顽固轻生念头的高危人群,如何预防这类人群的轻生行为。确切地说,研究人员发现死亡的动机,无论是抑郁还是其他与生活环境相伴随的心理障碍,都只是轻生的部分原因。“事实上,每一个轻生的人在终结生命的时候都有心理障碍, ”《为什么要轻生》(why people die by suicide)和《有关轻生的神话》(myths about suicide)两本书的作者、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托马斯?E?乔伊纳(Thomas E. Joiner)说,“但仍有上千万有心理障碍的人并没有轻生”。是什么阻止了他们自我了断呢?

光有死的想法并不足以导致轻生。要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需要有执行轻生计划的决心。这个决心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无所畏惧、能够忍受疼痛、冲动行事等。研究显示,这种无所畏惧是有条件的:有过疼痛体验的人,不管是被他人虐待还是自虐,都会逐渐提高对不适感的忍受能力;他们也习惯了受虐的念头。他们的冒险尝试也会导致轻生。有时候由酒精或者其他物质刺激所导致的较弱的冲动控制能力,也可能引发轻生行为。

“从来没有人会单单因为一件事就去轻生, ”美国物质滥用与心理健康服务局(U.S.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轻生预防部的公共健康顾问理查德?麦基翁(Richard McKeon)说:“大部分失业者或者流离失所的人都没有轻生。”但如果他们感到非常羞愧和无助,并有了结束生命的决心(有人称之为勇气),他们也许就会发现自己正处于危险的轻生风暴之中。

专家正在用这个有关轻生风险的新理念来鉴别zui有可能轻生的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研究人员也开始重新关注那些使轻生行为难以实施的干预措施。

悲伤信号

平均而言,有重度抑郁家族史的人大脑右半球皮层变薄28%。这个大脑结构特征可以作为预测抑郁的信号。

长久以来,轻生研究者都倾向于研究那些使人们感觉想一死了之的社会因素和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但是现在,他们又发掘了一些新的线索,帮助他们鉴别已经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并zui有可能实施轻生计划的人群。其中一个风险因素就是家族史。在 2002年一项针对 4 262名丹麦轻生者进行的研究中,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秦萍和同事认为,有轻生家族史的个体轻生风险会提高 2.5倍。美国女作家西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她将自己的头塞进了煤气炉中)的儿子尼古拉斯•休斯(Nicholas Hughes)在 2009年用双手向世人证实他遗传了母亲的倾向:他自缢身亡。

zui近一项研究结果令人瞩目,揭示出重度抑郁在解剖学上的警告信号,因此这也成为了未来死亡欲望的征兆。200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以及纽约州立精神 病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布拉德利?彼得森(Bradley Peterson)利用磁共振扫描技术对比了 66名有重度抑郁家族史的人以及 65名没有此类家族史的人的大脑结构。结果显示,平均而言有家族史的人大脑右半球皮层平均薄了28%。而且,重度抑郁患者的后代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大脑中 出现了这种结构变化,zui早 6岁就已经出现了。

变薄的大脑皮层可能会扰乱人们注意以及诠释社会和情感线索的能力,从而增加抑郁的风险。彼得森说:“右半球的脑皮层越薄,人们遭遇的认知问题就越多,例如 对社会刺激的注意与记忆变差。”他的理论认为,出生在抑郁的家庭会使右脑皮层变薄,但他不确定是基因的原因还是环境的影响;变薄的皮层反过来会导致个体不 能正常地加工处理社会刺激、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抑郁,以及zui常见的轻生。

人际障碍往往会导致轻生。2009年 8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48岁的乔治?索迪尼(George Sodini)在健身俱乐部杀死 3人后轻生。在他的个人网页上,他抱怨多年来 死亡的意愿并不足以导致轻生行为。要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人们需要有执行轻生计划的决心。理查德?麦基翁认为, “从来没有人会单单因为一件事就去轻生”。

致命的经历

自残的人因为习惯了疼痛和受伤的感觉,所以更有勇气执行轻生计划。

过去几年来,研究人员探索轻生原因的线索并没有局限在精神疾病、个人问题以及其他死亡动机等方面。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马修•诺克(Matthew Nock)认为,重度抑郁是轻生念头zui强有力的一个预测指标——不过对于那些真正“尝试轻生”的人来说,重度抑郁并不是有力的预测指标。研究轻生的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轻生行为的诱因:是什么导致人们伤害自己?

200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约翰•布莱克韦尔德(John Blackwelder)因为恋童癖(pedophilia)被囚禁,他想轻生,但因为太害怕而放弃了。zui后,他勒死了同狱一名已经定罪的杀人犯雷蒙德•威格利(Raymond Wigley),试图以此获得死刑。他的策略奏效了:2004年 5月 26日,佛罗里达州通过注射处死了 49岁的布莱克韦尔德。乔伊纳解释说:“他想轻生,但又下不了手,于是他就想办法让佛罗里达州政府来帮他完成。”

跟其他许多案例一样,这个案例中缺少了一 个重要的因素:无所畏惧。任何一个人,无论他(她)多么渴望死亡,但如果因为太胆小而做不到故意伤害自己,他(她)真正尝试轻生的可能性就不大。是什么原 因使人有足够的勇气敢于尝试轻生呢?其中一个答案是经验。乔伊纳认为:“任何使人们习惯疼痛、受伤或者死亡的经验,都有可能使他们越来越无所畏惧。”这类 危险的、恐怖的——同时使人们更加无所畏惧的——实践经验包括静脉药物注射、非轻生性的自我伤害以及不成功的轻生尝试。

确切地说,如果反复接触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人们就会更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在 2008年《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的摘要中,乔伊纳和同事写道:“疼痛和刺激性的体验,包括曾经的轻生尝试,会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伤害的能 力。”

其他形式的自我伤害行为可能同样会为轻生做好准备。在 2008年秋季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法国巴黎圣安妮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 26年的相关文献,以调查自残(self-mutilation)与轻生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存在怎样的关联。文献内容涉及轻生、自残(包括刀割、挫 伤、烧烫、撕咬、撞头等)以及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精神病学诊断概念,表现为情绪、人际关系以及行为的不稳定)。他们报告称,BPD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会故意伤害自己,5%~ 10%的人死于轻生,这一比例比普通人群高 400倍。这个结果暗示,自残,尤其是 BPD患者的自残行为,是导致轻生的一个危险因素。作者写道,存在这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包括自残者不断增长的攻击性,以及对自己行为致命性的低估。

实际上,即使一个人并没打算轻生,对疼痛和伤害无所谓的态度也可能致命。美国布朗大学的心理学家雪莉•延(Shirley Yen)认为,大多数自残的人其实并不想轻生,但讽刺的是,他们想通过这种方法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些。延解释说,在某些案例中,身体上的疼痛可能缓解了精神 上的麻木;在另一些案例中,这种疼痛盖过了心理上的疼痛。但接下来,自残者偶尔会走向——对自己的伤害越来越严重,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受伤的感觉——却低估了死亡的风险。有时候这种行为就会以悲剧收场。

忍受疼痛

更强的疼痛忍受能力与冲动的性格,使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采取zui致命的 手段轻生。

暴力虐待也会使一个人对疼痛和伤害习以为常。在2007年发表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乔伊纳和同事分析了美国国家共病研究数据(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data),发现有迹象显示,相比非暴力和语言虐待,童年时期遭遇的暴力和身体虐待更应该被视为导致将来轻生的高危因素。哈佛大学的诺克在 谈及乔伊纳等人的工作时指出,“被虐待以及自虐的人可能已经习惯了疼痛的感觉,所以他们能够将轻生的想法付诸行动” 。

这样的一些经验甚至可能蚀刻入大脑。在 2009年的一项研究中,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遗传学家摩西?西夫(Moshe Szyf)和同事证实,童年时期遭受虐待的轻生者大脑细胞 DNA上似乎产生了*模式的遗传外 标记(epigenetic mark)。这些研究突显了受虐经验和轻生行为之间的生物学,尽管这些后天形成的变化是否能够引起抑郁或者轻生的勇气,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我们还不清楚。

还有些人因为经历过其他形式的困难而能够坚毅地面对轻生。厌食症(anorexia)患者通常比饮食习惯健康的人轻生风险更高,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更能忍受 饥饿引起的痛苦。同样地,其他自残者(比如用刀割伤害自己的人)也因为更能忍受疼痛而面临着更高的轻生风险。在 2008年针对厌食症患者轻生的 9个案例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乔伊纳和合作者总结道:“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患者可能在病痛折磨的过程中适应了痛苦的体验,因此能够采用非常致命的方式轻生。 ”《情感障碍》期刊 2008年刊登的一篇文章称,一位厌食症患者进入加油站的公共休息室,用毛巾塞住了通风口和门下,然后点燃了垃圾桶。两个小时之后被人发现时,她已经死于 一氧化碳中毒。

其他饮食障碍也可能导致轻生,当然这也与抑郁症有关。美国州立韦恩大学社会学家史蒂文•斯塔克(Steven Stack)表示,饮食障碍患者比饮食正常的人轻生风险高 23倍——根据这一统计数值,似乎相比抑郁,饮食障碍能更好地预测轻生。

对疼痛更强的忍受能力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轻功。对伤痛更强的承受力以及更强烈的求死之心,可以使男性采取zui致命的轻生手段。研 究显示,相比药物轻生,男性更青睐用手枪结束生命。2009年 2月,有研究人员报告称,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向自己的头部开枪。在1997年到 2005年间发生在密歇根州韦恩郡的 807起枪械轻生案中,斯塔克与同事调查发现,开枪射击自己头部轻生的女性人数是男性的一半。对疼痛和毁容的担心,以及较弱的死亡决心,使女性较少使用如 此致命的武器轻生。

往往男性比女性更冲动,这也加剧了轻生问题。毕竟,释放压抑使轻生的计划更容易实施。情绪失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物质滥用,例如酒精。酒精很容易使人失控, 过度饮酒的人轻生风险很高。事实上,《美国精神病学期刊》200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酗酒者被诊断为酒精中毒之后,有 4.5%的人在 5年之内试图轻生。其他研究也显示,寻求治疗的酗酒者中,有 40%的患者报告称,他们曾试图轻生——这一数字比一般人群高6~ 10倍。“他们用酒精给自己壮胆来实施轻生计划,”黑兹尔登成瘾治疗项目的医疗长官马文•塞佩莱(Marvin Seppala)如是说。这一非营利性项目设置在明尼苏达州、俄勒冈州、伊利诺伊州以及纽约州。

冲动的性格可能会在心理上有助于人们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一个人冲动,他就会觉得自己经常处于令人痛苦或富于挑衅的情境中,”乔伊纳说,“这些情境反过 来会使他适应痛苦和恐惧。所以一旦当他有了死亡的欲望,他就不会害怕轻生。 ”(不过乔伊纳也提到,由此导致的轻生并非冲动而为,而是有计划的行动。)

当然,冲动仅仅是导致轻生的部分原因 ——有些人认为它只是一小部分原因。2009年,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比起在冲动性中得分更高的人群,在恐惧、愤怒和压力等负面情绪中得分高的 人更有可能尝试轻生。然而,冲动性可能和其他这些特征共同作用,从而增加了个体轻生的风险。

解决方法

消除人们轻生的动机,并为轻生行为设置障碍,可以有效减少轻生事 件。

死亡动机和执行死亡计划的勇气是轻生行为的两个必要因素。专家称,要防止这种可怕结局的出现,就要与这两个因素作斗争。针对*个因素,美国联邦政府想要 从青少年入手。2009年,美国物质滥用与精神健康服务局发起了LAUNCH(Linking Actions for Unmet Needs in Children’s Health,儿童健康中未满足需求的联合行动)项目,旨在促进 8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健康。这个项目以处境危险的儿童为目标,无论他们是否遭受抑郁的折磨,都要致力于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

大脑右半球皮层变薄是识别儿童将来可能出现抑郁症的一种方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彼得森研究小组正在将这种方法用于早期诊断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个体。彼得森 说:“除了出生在一个抑郁家庭以外,没有其他检验方法比查看大脑皮层更适用了。”他还补充道,有这种大脑结构的人一生中遭遇抑郁的可能性有80%。因此, 这些人或许应该接受预防性的药物治疗或者心理治疗。

 

 

上海劲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www.shjmsw.com)主营:ELISA检测试剂盒;免疫组化试剂盒,胎牛血清;酶联免疫试剂盒,进口抗体,生物试剂

邮箱:2885306215@qq.com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漕河泾研展路455号B座

版权所有 © 2024 上海劲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5015681号  管理登陆  技术支持:环保在线  sitemap.xml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二维码

服务热线

13817140470

扫一扫,添加微信